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99篇
  免费   1020篇
  国内免费   1489篇
测绘学   112篇
大气科学   2192篇
地球物理   657篇
地质学   2244篇
海洋学   817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294篇
自然地理   674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196篇
  2021年   216篇
  2020年   182篇
  2019年   240篇
  2018年   203篇
  2017年   175篇
  2016年   195篇
  2015年   204篇
  2014年   325篇
  2013年   340篇
  2012年   313篇
  2011年   357篇
  2010年   296篇
  2009年   322篇
  2008年   391篇
  2007年   398篇
  2006年   425篇
  2005年   341篇
  2004年   289篇
  2003年   252篇
  2002年   178篇
  2001年   169篇
  2000年   132篇
  1999年   134篇
  1998年   125篇
  1997年   97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川西九龙地区是近年来中国关键矿产资源勘查的热点地区之一,区内锂铍等稀有金属矿产资源优势突出,有望逐步发展成为国家级大型资源基地。作为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屏障,该区生态环境脆弱,面对矿业开发的巨大机遇,在当前"环保优先"的现实情况下,急需摸清该区环境家底,支撑国家能源战略发展。本文用ICP-MS方法检测了该区352件土壤样品中7种重金属元素(Cd、As、Pb、Cr、Cu、Ni、Zn)的含量,运用地累积指数法、污染负荷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综合研究了该区土壤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7种重金属元素浓度的平均值均没有超过国家农用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As和Pb平均含量低于四川省土壤背景值,Cd、Cr、Cu、Ni和Zn含量高于背景值,分别是背景值的2.44、1.04、1.15、1.28和1.17倍。(2)Cd、Pb、Cr、Cu、Ni和Zn六种重金属元素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受到区内黑云母花岗岩的影响,Pb的高浓度中心以及Cr、Cu、Ni和Zn的低浓度中心与岩体的空间位置对应关系明显。(3)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区域整体上不存在重金属异常累积;污染负荷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污染负荷指数均小于1,不存在重金属的污染;除Cd存在轻微的潜在生态风险外,其余6种元素均不存在潜在生态风险。(4)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空间上,Cd元素的单元素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空间分布规律与岩体存在一定联系,无生态风险区域与黑云母花岗岩岩体位置对应。土壤中的重金属可以通过手口、呼吸和皮肤直接接触三种途径进入人体,其中手口途径是产生健康风险的最主要途径。在全部重金属元素产生的健康风险中,除Cr的手口途径会产生可以接受的正常的自然致癌风险外,其余元素均不存在致癌性和非致癌性。研究表明,当前研究区土壤不存在重金属污染,潜在危害程度较低,且不存在非致癌和致癌性风险。但基于土壤中重金属存在一定的累积效应,在今后矿业开发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土壤重金属浓度的变化,防止重金属污染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62.
作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受作物种类、采集部位及土壤理化性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金衢盆地土壤酸化面积逐年增大,酸化程度逐渐加深,其对土壤-作物系统中重金属元素的活动影响尚不明确。本文基于金衢盆地典型地区264组根系土壤-稻米样品分析数据,开展土壤、作物的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重点讨论了土壤pH对作物吸收重金属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64件土壤中多数重金属元素的变异系数大于0.5,As、Cd、Cr、Cu、Ni和Zn元素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Cd超标样品23件,超标率为8.7%;As、Cr、Cu、Hg、Ni、Pb和Zn超标样品均未超过2件。②稻米中Cu、Zn与C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Cd的富集系数(BCF)高于植物营养元素Cu、Zn。③稻米中Zn和Cu在P<0.1水平上与pH值呈显著正相关。Cd、Cr、Hg的BCF与pH值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研究认为,适当调低土壤的酸碱度会削减土壤中Cd、Hg等重金属元素的活性,从而减少农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转运。研究结果可为当地粮食安全生产决策提供科学数据,为土地管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3.
为了解垃圾填埋场周边地下水环境污染状况,以长沙市固体废弃物处理场周边土壤、地下水及下游水库水质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进行采样分析,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污染综合指数法对该垃圾填埋场周边环境重金属含量特征进行分析与风险评价。结果表明:As、Cr(Ⅵ)、Ni、Pb、Zn、Cu重金属是填埋场周边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物,区域采样点及下游水库中重金属含量均值低于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填埋场区污染状况良好;Cr(Ⅵ)含量在ZK1与R1样品中均高于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是填埋场周边地下水的主要风险污染物;ZK1~ZK4中土壤重金属元素以Pb、Cr(Ⅵ)富集为主,其达中度污染程度,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4.
重质碳酸钙的白度和色相值(Lab)是最重要的工业指标,但影响因素尚不清楚。本文通过扫描电镜、粉晶X射线衍射(XRD)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等分析手段,对浙江衢州上方镇的重钙方解矿石进行了研究,以期阐明重质碳酸钙白度和色相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矿石随研磨粒度的减小白度逐渐增加,在100~400目,白度呈快速上升趋势,超过400目,白度的上升趋势减缓,直至几乎不变。相较于青相矿石,红相矿石的方解石结晶程度高、颗粒大且均匀,杂质较少,化学成分较纯。而Fe3+含量与重钙产品白度和L值呈负相关,与a、b值呈正相关关系。综合研究认为,致色元素(Fe)含量的高低和原矿石的杂质含量、结晶程度均可能为重钙色相差异的主要原因,建议在方解石矿工业勘查中将白度指标测试的粒径统一为400目(38μm)。  相似文献   
65.
为了解决微米铁的重力沉降问题,提高微米铁修复地下水Cr(Ⅵ)污染的原位修复效果,本文利用黄原胶对微米铁进行改性,并通过沉降实验探究改性微米铁浆液的稳定性,同时选择Cr(Ⅵ)作为目标污染物,探究黄原胶改性微米铁去除地下水Cr(Ⅵ)污染的降解能力。实验结果显示:当黄原胶的投加质量浓度分别为0.0、1.0、1.5、2.0、2.5、3.0、6.0 g/L时,改性微米铁浆液的悬浮稳定性逐渐得到加强,在5 h沉降实验结束时,对应的相对分光光度值分别为0.05、0.25、0.46、0.57、0.65、0.73和0.87;黄原胶具有抑制微米铁吸附Cr(Ⅵ)的能力,其可促进Cr(Ⅵ)的还原,提高Cr(Ⅵ)的去除率;随着黄原胶投加质量浓度的增加,对应的Cr(Ⅵ)去除率分别为33.4%、41.2%、47.4%、51.1%、53.0%、63.9%和64.1%;6.0 g/L黄原胶改性的微米铁浆液具有最佳的悬浮稳定性,黄原胶的投加提高了微米铁的反应活性,但当黄原胶投加质量浓度超过3.0 g/L时,其对Cr(Ⅵ)的去除率没有显著提高;黄原胶投加质量浓度越大,黄原胶的缓冲作用就越明显。  相似文献   
66.
随机森林模型预测岩溶区酸性煤矿井水锰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冲 《中国煤炭地质》2021,(3):43-47,59
酸性煤矿井水严重威胁地下水的水质。如何更有效对受影响区域的地下水源进行动态监测是当前的一个关键问题。采用随机森林中的回归模型,利用自变量(采空区水位、岩溶水位、pH值、泉水流量、电导率)和因变量(污染离子浓度)的相关性,建立回归模型;使用测试数据进行误差分析,结果证明模型准度较高,所得预测值具有参考价值;得出各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重要程度,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试验表明,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在酸性煤矿井水污染预测方面具有适用性,可作为辅助手段监测水质污染情况,对今后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67.
Although antimony (Sb) and arsenic (As) exhibit similar geochemical behavior and toxicity in the environment, growing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ir water–rock interaction behavior in contaminated rivers is quite different. Twenty-nine river 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between September and November 2018 from contaminated rivers around an antimony mine in Hunan Province, China. The concentrations of As and Sb were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water flow distance. The rates and magnitudes of Sb decrease were more prominent than those of As. Silicate mineral dissolution from rocks such as silicified limestone increased the As and Sb concentration of in-mine-district (IMD) water. Dissolution of carbonate minerals, ion exchange, and competitive adsorption were the major water–rock interactions, resulting in rapidly decreasing As and Sb concentration in IMD direct impacted water and IMD indirect impacted water. The behaviors of As and Sb during water–rock interaction were dissimilar for areas dominated by carbonate and silicate minerals.  相似文献   
68.
殷秀兰  李圣品 《地质学报》2021,95(5):1356-1365
地下水质动态变化及其趋势研判是区域水资源调配决策的重要依据.本文以全国2007~2017年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网水质数据为基础,结合典型地区的代表性监测组分超标特征及动态趋势,开展了地下水质动态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地下水监测中以Ⅳ类水质点占比最大,其次为Ⅱ类水质点;Ⅰ~Ⅲ类水质点数量较少,而且占比以降低为主,Ⅳ和Ⅴ类地下水监测点逐渐增加,其中Ⅳ类水质点的比例由40.50%增加至51.45%;全国地下水质主要的超标组分为pH、总硬度、总溶解性固体、硫酸盐、氯化物、高锰酸钾指数、铁、锰、氟化物、"三氮".以华北地区、华东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为代表,分析研究典型地区地下水质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地下水位变化较大的地区,地下水质状况随着地下水位变化明显,在地下水位波动较小的地区,地下水质状况也基本上变化较小.研究成果对于科学评价地下水资源、合理制定区域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防治地下水污染等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9.
70.
《China Geology》2021,4(1):178-184
To study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auses of the microplastic pollution in surface water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is paper compared the average microplastic abundance in sediments and surface water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average microplastic abundance in surface water of the independent rivers and the whole area is 247–2686 items/m3 and 856 items/m3,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microplastic abundance in sediments of independent rivers or lakes and the whole area is 0–933 items/m2 and 362 items/m2, respectively. Meanwhile, the degree of microplastic pollution in river sediments is higher than that in lake sediments, and the rivers suffering from microplastic pollution mainly include the Brahmaputra River, Tongtian River, and Nujiang River. Second, compared with the microplastic pollution in other areas of the world, the levelof microplastic pollution in the lakes and river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not lower than that of well-developed areas with more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Finally,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should strengthen waste management strategies while developing tourism and that much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impacts of microplastics in the water environment.©2021 China Geology Editorial Off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